自今年1月份由张小龙正式官宣,视频号内测已经接近三月,仅对部分用户开放了创作和观看权限。过去三个月里
视频号或多或少被寄予了这样那样的猜测或希望。而现在看来,对多数试水者来说,这个新产品进化仍不明朗,而它真正的成熟期也仍需一段漫长等待。
一、为什么要做视频号
“看媒体老师做视频号的热情,只想问一句,当时不是因为长得丑才去写字的么,怎么就把初心忘了呢?”2020年1月份,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承认过去微信在内容多样化上尚显不足,拉开了“短内容”测试的序幕。灰度测试三个月后,对于微信视频号的讨论从“像什么”、“怎么做”,延伸到画风过于“凶残”。
在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中,微信公众号成为图文信息最重要的载体。这一批作者顺理成章也是视频号最初的一批创作者。一位注册了视频号准备发内容的同行十分伤心:就算比不了抖音的小姐姐,快手上网红奶奶练瑜珈、打篮球都能有成百上千万粉丝,媒体老师刚刚现身视频号就被吐槽了?
张小龙在今年1月公开课上预告了“短内容”视频号的形式:主打一分钟视频和9张图片,并强调这是对微信内容创作方式的补充,人人都能用最低的成本来创作内容。
而与此对应的,就是占据了朋友圈的图文长内容。目前受到邀请的传统媒体和媒体人做的视频号,一类是图文内容的视频化,成本一般不低;另一类是个人生活的真实记录。从吸引力来看,大都没办法匹敌抖音快手带来的爽感。
尽管许多图文创作者早就开始制作视频,但由于一分钟限制,这些视频很难直接搬过来。“把十分钟的视频剪成十个一分钟的,对我们来说难度很大,有些根本不能剪。”一位数据榜单类内容创作者表示,他试水一个月后,粉丝还只有十几个。
但有些创作者已经找到了探索的价值。
二、点亮分享欲望很难
早在去年视频动态上线前,张小龙就提到短视频能够减少分享的压力,希望用更低门槛的方式把“人们的分享欲点亮起来”。今年公开课他再度旧事重提,认为供给侧的缺失是微信过去很大的失误,没能给想要表达的人提供低门槛和便捷的工具。
腾讯对于短视频的野心一直有目共睹。自任宇昕接管PCG后,微视就获得了“朋友圈30秒”权限和视频红包等入口;同时,快手的多轮融资中也一直有腾讯的身影。任宇昕在去年9月份接受采访时强调,微视不是决定腾讯短视频成败的关键性产品,这也就表明多元化的产品布局仍将是腾讯这个产品工厂在这个赛道上的主要战术。
但是,在前有抖音快手后有微博的市场上,做一个新的高活跃度的短视频分享社区困难很大。视频号被吐槽,正是由于产品体验已经被先行者定义。
为了提升活跃度,视频号邀请了诸多明星和KOL、品牌号进驻。虽然这在事实上体现了微信的决心,但这也是对微博早期名人引流策略的延续,而不是让视频号像公众号早期一样因被动推荐才做大。再造一个微博虽然肯定不是张小龙的初衷,但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加速,视频号有意识地打造出区别于微信过往封闭的推荐和分发机制。
与此同时,就像当年的小程序一样,视频号因为其全新的内容形态,也自然而然导向对于流量红利的基本判断,从创作者的反馈来看,“做也许没机会,但不做一定没机会”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预期。
目前还看不出视频号的主流内容形态。用户既可以在视频号上刷到明星秀出晚餐和健身日常,也能看到朋友圈内无所事事的隔离日记。而视频号目前还未全量开放,但其势能已经不算小。例如林少近期的一条视频动态,就已经达到2000多点赞和10万播放量。长期来看,对于流量红利枯竭前提下,急欲收割流量的品牌主或创作者而言,基于社交链和信息流的双向推广的视频号可能比抖快在某种程度上更有机会,特别是对于公众号而言,图文的打开率已经远远低于短视频,这就相当于在创作工具和渠道上都开放了最低门槛,而且还有微信的10亿流量托底。
三、另一个小程序?
由于视频号目前的形式过于初期、简单,大多数参与者都没有找到增长路径。迄今为止,视频号上的“爆款”只有壹心理一名年轻商务阿喵发起的#我相信2020 #。这也是视频号上第一个用户自发的运营性活动。
事实上,对于20多岁的阿喵来说,开通视频号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理由。她是商务出身,本身就乐于分享。正值疫情期间,当获得视频号的内测权限后,在心理应用工作的阿喵就想到了可以在视频号上做点什么,所以当天就开始拉群、码人,“找了大概50个朋友,让他们讲一讲怎么期待2020年”。早上五点起床,拍了5遍即告完工,再在聊天群里圈好友点名接力,效仿冰桶挑战,#2020我相信#以接龙形式在视频号上扩散。自1月底内测以来,这也是视频号第一次大型活动。除了阿喵的朋友,还有杨天真、十点读书的林少、吴晓波频道、陈学冬等大号和明星参与其中。
虽然最开始也考虑过在微博做这样的点名挑战,不过考虑到自己在微博上不是那么有“power”,阿喵还是把这个事放在了视频号上,“一开始觉得就算没有出圈都没事”。
截至目前,#我相信2020#在视频号的动态是800多条。相比之下,2013年时,微博单就郭美美事件的讨论量就超过了80万。这个活动也只给阿喵带来了十几个粉丝,“它不像微博,其实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宇宙,每个人都可以靠内容去涨粉。”
视频号与微信的关系,就类似于Stories之于Instagram。Stories没有转发机制,因此这个产品很难像微博那样将一个事件发酵成全民话题,但它的作用就在于提升Instagram用户活跃度。
彭侃对视频号也有类似感受。在他看来,目前很难说视频号是否比别的渠道更好。1分钟的视频播放无法拉拽,也没有相应的运营激励,“现在一切还不明朗”。红利可能更多体现在微信生态整体的打通上,视频号能够一键转发至朋友圈,目前也在视频号界面给出了公号的导入链接,长期来看,对于公众号打开率下降可能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彭侃这类内容创业者本身已准备将图文内容全部视频化。
三年前,小程序因为其与微信生态的耦合性、更轻便的形态而吸引了一批淘金者。不过,今天再看,小程序更多地还是回到张小龙的意志上:工具化和B端化。而事实上,早在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开场,张小龙就曾谨慎地表示,流量红利并不会创造价值,而虽然有五亿人想教他做产品,但他也更相信自己和团队“专业的判断”。